It is the cache of ${baseHref}. It is a snapshot of the page. The current page could have changed in the meantime.
Tip: To quickly find your search term on this page, press Ctrl+F or ⌘-F (Mac) and use the find bar.

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 Free Full Text
 Home | Current Issue | Past Issues | Search | CollectionsRSS | PDA Services | FAQ | SHCIM Online | Chinese Updated Thursday, March 06, 2014
 How to Show Chinese in English Operating System
Editorial
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 Volume 4   November, 2006   Number 6

DOI: 10.3736/jcim20060602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adix Glycyrrhizae for protection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herbal resources
1. Xian-Ze ME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
2. Yong-Hua SU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E-mail: suyh2001@126.com)
3. De-Zeng ZHU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
ABSTRACT: Radix Glycyrrhizae is a commonly used herbal dru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drug, food, chemical industry, and dye industry. Furthermore, in Northwest China, Radix Glycyrrhizae acts as a key plant for preventing desertification, which currently is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China. This report concentrated on discussing the great potential value of Glycyrrhiza on ecosystem,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s of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Glycyrrhiza resource, offering the suitable methods of utilization, and suggesting how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substitute drugs. To protect the ecosystem and herbal resource of Radix Glycyrrhizae, we should use this herb in a more reasonable way.
JCIM
Open Access
THIS ARTICLE
-  Abstract
-  Full text
-  Download PDF file
-  Send to a friend
-  Related articles in JCIM
-  Cited in JCIM
-  Reader's comments
-  Send a comment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J Chin Integr Med, 2006, 4(6): 556-559     www.jcimjournal.com

Correspondence to: Yong Hua SU, MD. Email: suyh2001@126.com

基金项目: 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Jump to Section
-   Top
-   Article & Author Info
-   Introduction
-   甘草的生态价值
-   甘草的资源状况
-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   解决方案
-   References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根及根茎。作为传统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应用历史悠久,是中药中最常用的药材之一,中医界素有“十方九草”之说。中医理论认为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心悸气短,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多种病证,能缓解多种药物的毒烈之性,矫正药物不良的滋味1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类固醇激素样作用,能调节免疫反应,还有抑制溃疡、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毒、降脂、保肝、镇咳、祛痰、抗利尿、解痉、镇痛等作用2, 3] ,同时甘草制品还作为食品和化妆品添加剂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4 。但人们在过分地追求甘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甘草的生态价值。本文对甘草的生态价值、资源状况和药用特点进行简要论述,并对甘草的使用和替代药物的研究提出建议。

 
   

1   甘草的生态价值
       甘草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的固沙草本植物。在年降水量300 mm以下,土壤含盐量最高极限为60 g/kg,极端最高温度(47.6 ℃)和冬季严寒气温(-30~-40 ℃)的空旷荒漠、半荒漠地带,以及强光照等生态条件下甘草均能生长发育。甘草地上部分的茎叶可作为优质的牧草,地下根茎可供药用。甘草地下根状茎繁殖力强,再生能力旺盛,具有深长的根系和纵横网状的地下强大根状茎,可适应干旱环境;其地下根状茎有强大的萌发力,在地表以下数米处呈水平状向老株四周延伸。1株甘草数年后可发新株数十株,种植3年后,在远离母株3~4 m处均有新株长出,其水平根状茎和垂直根状茎均可生根,根茎节上腋芽萌发出地面后发育成新株,形成同一根源的株丛。生长在沙化环境的甘草植株随沙层覆盖度的增加,可形成3~4层根状茎层。因此,甘草为钙质土壤的指标性植物,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固土作用,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优良生态先锋植物5

Jump to Section
-   Top
-   Article & Author Info
-   Introduction
-   甘草的生态价值
-   甘草的资源状况
-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   解决方案
-   References
   

2    甘草的资源状况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国出现了采挖甘草的狂潮。同时由于对西北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使我国野生的甘草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当然也使我国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据2001年草场资源调查统计,新疆甘草现分布面积仅55万hm2(公顷),不足1958的1/3,其中以甘草为建群种集中成片生长的分布面积只有36万hm2,甘草资源呈快速下降的趋势6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20世纪50年代野生甘草面积为120万hm2,20世纪80年代调查已不足50年代的1/45 。在宁夏,被誉为宁夏“五宝”之一的甘草,20世纪50年代全自治区共有生长面积93.87万hm2,储量约5亿kg;到了20世纪80年代,生长面积减少到58.67万hm2,其中以甘草为建群种的面积只有15万hm2,甘草蕴藏量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l/3左右;20世纪90年代甘草生长面积减少到26.67万hm2,储量仅l亿kg左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自治区因采挖甘草直接破坏草原面积17.83万hm2,间接破坏35.7万hm2。从而使草原大面积沙化,使“黄宝”变为引发草场被破坏的“黄祸” 7 。黑龙江省在建国初期草原面积为400万hm2,到1980年减少到240万hm2,目前仅剩200万hm2,其中严重退化面积67万hm2,盐碱化面积52万hm2,沙化面积16.7万hm2。由于这些原因,昔日的“甜草岗”已难见甘草种群,只留下大片裸露的沙地。2003年调查数据显示,同20世纪50年代相比,全国野生甘草分布面积减少70%,蕴藏量减少80%。专家预测,甘草资源在东北地区已近枯竭,在华北地区2~3年内将达到濒危,在西北地区4~5年内将达到濒危等级8
        滥挖甘草等固沙植物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大面积草场沙化,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沙化日益严重,使我国沙尘暴频发而且愈演愈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生态和资源,2002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达文件,规定甘草的采挖、运输、经营必须具有专业许可证9 ,同时国家《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亦把甘草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10 ,以限制对甘草的过量应用,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仍不能很好地遏制民间对甘草掠夺性采挖的狂潮。

Jump to Section
-   Top
-   Article & Author Info
-   Introduction
-   甘草的生态价值
-   甘草的资源状况
-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   解决方案
-   References
   

3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3.1    环境破坏   近年来,由于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甘草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小,其中开荒造田是使甘草分布面积锐减的主要因素。在新疆,仅解放后的30年间,在开荒造田中就减少甘草资源约70万hm2。其次,随着农业开发规模扩大,水利建设发展,沿河筑坝,引水灌田,截流贮水,修渠防渗,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河流下游断水,湖泊干涸,也使原生甘草失去生存条件而大面积地枯死6
3.2
   国内需求量增长,出口量居高不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保健意识随之增强,医药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回归自然”成为当代主流,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中药更受消费者青睐11 ,而中医药临床中甘草的使用量是惊人的,从国内市场看,甘草每年成交量在7 000万kg左右,而且需求量远远超过了生产量。由于货源不足,市场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4
         甘草也是现代制药工业重要的原料之一,还有其他非医药行业如卷烟、食品、化工、畜牧等领域对甘草的开发利用也使甘草的需求居高不下。近年来,甘草的市场行情逐年上涨。2000年,甘草价格为4~5元(每kg价,下同),2003年为6~7元,2005年为8~11元,并保持强劲上升势态。甘草行情上涨,暴露了需求危机。也从侧面反映了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现象12
        甘草用途广泛,但世界上可供出口的国家不多,原为甘草出口地的中东地区由于近年战争纷争不断,干扰了甘草的产出,一些发达的有资源的国家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考虑,甘草的需求也以进口为主7 。而甘草是我国大宗出口药材,目前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使用的大量甘草都从我国进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国内药用量的增长和对外出口数量的逐年大幅度增加,造成甘草采挖量不断迅速上升12
3.3   生态保护教育缺乏   甘草的主要采挖者多数为农民或者牧民,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态保护教育尚未普及,所以农民或者牧民们认为甘草资源是无限的、野生无主的,可以随意采挖。另外,药商为了逐利,对野生甘草资源的挖掘推波助澜,虽然国家从1983年就限制出口甘草,但是在多方插手,百家经药的状态下,高价争购继续诱发乱采滥挖的狂潮13 ;另外,在我国的医药教育领域,对甘草等濒危动植物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识教育是不够的14 。 

Jump to Section
-   Top
-   Article & Author Info
-   Introduction
-   甘草的生态价值
-   甘草的资源状况
-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   解决方案
-   References
   

4    解决方案
4.1   加强对甘草生态价值的宣传工作    药材市场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医疗和保健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往往又与临床医师的指导密切相关,所以要加强社会人群尤其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甘草研究人员对甘草以及其他固沙植物生态价值的认识,使临床医务工作者正确合理地应用甘草资源,避免浪费及不合理的利用。
4.2    综合利用甘草的各个部位   甘草不仅用于制药业,还广泛用于食品、烟草、化工、印染、化妆品生产等领域,综合利用甘草的各个部位,可缓解这些领域与医药业在甘草资源使用方面的冲突。甘草作为药用时,仅用到其根及根茎,其余部分多废弃不用。而如果甘草连秆一同回收,茎可做燃料,荚皮和叶可用做优质的牛羊饲料。甘草经提取甜素后,残渣富含纤维质、有机质和矿物质,可用做食用菌的培养基,或用做优质肥料15 。综合利用可减少对甘草资源的需求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间接地实现资源保护。
4.3    应用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研究合成新制剂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甘草的药理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从甘草的地下部分提取的甘草酸及其多种盐类,如甘草酸铵、甘草酸锌、甘草酸纳、甘草酸钾等,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消化道溃疡、食物中毒、痤疮、咳嗽等9 。同时甘草制剂还可治疗恶性肿瘤、银屑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结核、高胆固醇血症、尿崩症、热淋尿痛以及疱疹性角膜炎、巩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等眼科疾患16 。通过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一些新型甘草制剂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如周晓琳等17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6例,证明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常延民等18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5例,证明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王明达等19用复方甘草锌糊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34例,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周雪峰等20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62例,并与单一化疗的58例患者作对照,认为复方甘草酸苷可促进化疗药物的作用。目前甘草新制剂在日本应用较为广泛,日本用甘草甜素配制复合胃药、抗消化性溃疡药、解毒药、复合维生素、消炎药和氨基酸制剂等已用于临床21
        有关甘草药理作用的研究虽然开展得较为广泛,但迄今为止,我国甘草的临床应用还是多以饮片入煎剂,现代制剂的应用仅占很小比例,因此我们应当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明确各种有效成分并以现代制剂形式应用于临床,则可大大提高甘草有效成分的利用率,有效地节约甘草资源。
4.4   合理使用并积极寻找代用品   甘草也有其使用的禁忌证,例如甘草有助湿壅气之弊,故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使用。甘草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导致水肿,临床应当注意,不可误认为甘草有益无害而盲目长期大量使用。

        寻找代用品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和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从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中寻找10 。迄今为止,仍未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甘草代用品,但这种方法在其他药物的代用品寻找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必要在甘草代用品方面继续探索。另一方面,如果把甘草的各个功效分开来考虑,临床上则可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适当使用一些功效相似的药物,以减少对甘草的应用。如需要用到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的功效时,可以用大枣、饴糖或蜂蜜代替;需要用到止咳化痰功效时,可以多用些其他的止咳化痰药,以减少甘草的用量。总之,可以不用甘草时,尽量不用或者少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甘草资源。
4.5     大力发展甘草的人工栽培   发展甘草种植业,能减轻人类日益增长的药用需求对环境的压力,半野生化栽培是实现甘草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措施。现在已有许多人工栽培甘草的成功例证。例如在内蒙古,实验取得了育苗移植甘草3年亩产鲜草1 500 kg,扦插种植3年亩产300 kg的成果;甘肃省酒泉市人工甘草与果树间作,4年后收获甘草,取得平均亩产1 070 kg的成果15
4.6   保护野生甘草资源   保护野生甘草资源,必须从根本抓起,合理放牧,围栏保护,人工抚育,使局部甘草资源恢复后方可进行适量采挖,在严重荒漠区禁止野生甘草的交易。从法制上立法,制度上规范化管理。必须尽早实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与保持甘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发展。目前按照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采乱挖甘草、麻黄草有关规定的通知》和2001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保护甘草和麻黄草药用资源,组织实施专营和许可证管理制度的通知》,采取“先国内后国外、先人工后野生、先药用后其他”的原则,优先安排人工种植甘草供应国内市场,适量安排出口,限制饮料、食品、烟草等非医药产品使用国家重点管理的野生药材资源,以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4
4.7    注意药材保管    药材饮片妥善的储藏和保管,不仅直接影响饮片的质量、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而且也能使本已紧缺的药材不再受到更大的损失。甘草因为味极甜,粉性大,易受潮、生虫、发霉或变色,在产地阴干和运输时受雨淋受潮易变淡黄色,且粉性减少,故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雨避潮;甘草一经生虫,蔓延很快,故必须迅速处理。但甘草生虫较难发现,特别是在虫蛀初期,粗看外皮仍很完整,因此需要在保管中随时留意密切观察,发现虫害不宜用硫磺熏杀,因其不仅杀虫效果不大,还能引起甘草变质走味,最好立刻置于冷藏库内冻死害虫,或在阳光下曝晒杀灭之22

         综上所述,甘草用途广泛,且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但是由于人们对甘草生态价值的忽视,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危机。为保护我国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药材资源,我们应科学利用甘草并加强野生甘草保护宣传,以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对甘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Jump to Section
-   Top
-   Article & Author Info
-   Introduction
-   甘草的生态价值
-   甘草的资源状况
-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   解决方案
-   References
   
References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2005年版第一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649.
2. 陈红. 甘草药理作用概述[J]. 海峡药学, 2005, 17(4) : 37-41.
  
3. 王丽娜, 于力, 张蕾, 等. 甘草甜素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保护作用[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6, 4(4) : 413-417.
4. 孙志蓉, 王文全. 我国甘草资源供求分析[J].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4, 6(8) : 35-39.
  
5. 王玉庆, 贺润喜. 固沙植物甘草与土地荒漠化探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3) : 194-195.
  
6. 李晓瑾, 杨卫东, 文浩. 简析新疆甘草资源现状[J].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 4(2) : 26-29.
  
7. 蒋齐, 潘占兵, 张清云, 等. 宁夏甘草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2) : 128-130.
  
8. 徐美菊, 徐震威, 吴庆丰. 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J]. 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3, 5(4) : 23-26.
  
9. 王惠清. 中药材产销[M]. 第1版.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50-55.
10. 郑汉臣. 生药资源学[M]. 第1版.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 111-112, 194, 197.
11. 宫光前. 甘草涨价凸显需求危机[J]. 全国药材商情, 2006, (4-5) : 8-9.
  
12. 邬时民. 野生甘草的“领地”为何越来越小?[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5, 8(8) : 13.
  
13. 魏胜利, 王文全, 王海. 我国中西部地区甘草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3) : 202-206.
  
14. 苏永华, 朱德增. 中医药教学应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教育[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5(1) : 44-45.
  
15. 李兆英. 发展甘草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J]. 发展, 2004, (5) : 58-59.
  
16. 梁冰, 杨爱馥, 黄凤兰, 等. 甘草属(Glycyrrhiza)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7(1) : 115-119.
  
17. 周晓琳, 陈一东.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 2006, 17(4) : 285-286.
  
18. 常延民, 韩宇, 张超贤.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 2004, 15(9) : 559-560.
  
19. 王明达, 王琳, 朱彤. 复方甘草锌糊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 2001, 12(3) : 34-35.
  
20. 周雪峰, 潘骥群, 陈卫宏, 等. 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62例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 2006, 17(3) : 204-205.
  
21. 徐良. 中国名贵药材规范化栽培与产业化开发新技术[M]. 第1版.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 479.
22. 张紫洞. 中药材保管技术[M].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255.
Jump to Section
-   Top
-   Article & Author Info
-   Introduction
-   甘草的生态价值
-   甘草的资源状况
-   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分析
-   解决方案
-   References
   
This article has been cited by other articles ( Within JCIM )
1. Does the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hreaten the biodiversity?. 2007, 5(4)

JCIM
Open Access
THIS ARTICLE
-  Abstract
-  Full text
-  Download PDF file
-  Send to a friend
-  Related articles in JCIM
-  Cited in JCIM
-  Reader's comments
-  Send a comment
    
Reader's comments
1. ???????? ?????? ????? ????????? http://www.qiqiang9783.com/ (2013-9-20 0:00:00)
2. ?????` ??????????`???` ????????`?? http://www.bagsoinform.info/ (2013-9-24 0:00:00)

Send a comment

 Home | Current Issue | Past Issues | Search | CollectionsRSS | PDA Services | FAQ | SHCIM Online | Chinese
Copyright © 2003-2012 by JCIM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ISSN 1672-1977